当前位置:首页 > 甘肃敦煌提升特色林果业竞争力——鸣沙山下葡萄熟了 >

甘肃敦煌提升特色林果业竞争力——鸣沙山下葡萄熟了

来源天津思微计算机科技工作室
2023-12-06 06:34:53

  到甘肃敦煌,人们都会去看看“沙漠奇观”鸣沙山月牙泉 。在绵延的沙山之下,还有“一绝”:敦煌葡萄 。气候干燥  、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 ,再加上特有的沙质土壤,让敦煌具备了生产优质葡萄良好的先天条件 。

  每年9月份 ,是敦煌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。来到鸣沙山下的七里镇,一串串“红地球”葡萄挂满枝头 。葡萄架下村民们忙着采摘 ,一派丰收景象 。

  “今天咱们不看‘红地球’ ,看看新品种。”在七里镇大庙村胡海军的葡萄园 ,敦煌市林技中心副主任常娟告诉记者 ,要种出好葡萄 ,不能只靠先天的自然条件 ,还得有好技术。与常娟同行的 ,还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、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郝燕 ,她是敦煌林技中心专门请来为葡萄新品种把关的 。

  敦煌的葡萄主栽品种有两个 :“无核白”和“红地球”  。老胡以前种“红地球”,近几年来自己试着种植新品种“阳光玫瑰” 。“这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,2016年,一斤‘阳光玫瑰’卖到120元,当时一斤‘红地球’才卖2.5元。”看到了新品种的价格优势,胡海军从2017年开始试种 ,直到2020年才找到门道有了收益,但是技术上还在不断摸索提升 。

  在葡萄架下 ,胡海军支起一张小桌子,剪下几串果型饱满的“阳光玫瑰”葡萄让郝燕品鉴 。“几天浇一次水”“每亩地肥料用多少”……郝燕一边详细了解胡海军的种植情况,一边测着葡萄的重量和糖度 。“品相非常好了,但是香味和果粒还有上升空间 。”郝燕告诉老胡 ,目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“阳光玫瑰”种植技术,但是产量需要控制  ,不然会影响果粒的饱满 。

  近年来,敦煌市推动以葡萄 、李广杏、紫胭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,统筹推进基地建设、品种培育、标准化生产 、品质提升 、品牌打造 、科技支撑 、社会化服务建设 ,不断提升特色林果产业整体竞争力 ,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可持续发展。截至2022年底 ,全市葡萄 、杏、桃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11.35万亩,其中葡萄种植面积6.8万亩 ,特色林果总产量达到18.7万吨。

  “新品种虽然规模不大   ,但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个有效补充。”常娟介绍,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气候、水土等自然条件,敦煌打造了阳关镇 、七里镇、月牙泉镇等一批葡萄 、李广杏、紫胭桃等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镇和专业村,形成“一主多副”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格局 ,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,又可满足敦煌旅游市场对特色果品的多元化需求 。

  为实现林果业提质增效 ,敦煌先后制定了葡萄、红枣 、桃等十余项地方性标准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,大力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 、高密栽培 、绿枝嫁接、设施栽培等良技良法,为林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。同时,实施技术服务网格化管理,建立市、镇、村 、组四级技术人员指导的标准化生产网格160个,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,样板园5000亩 ,形成划面成格 、格中有田、田出样板  、示范引领促发展的技术推广模式,全覆盖 、深层次推进全市林果产业标准化、商品化 、集约化发展。

  靳尚红是莫高镇新墩村的技术员 ,种了十多年葡萄 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。“这两年身体不太好,自己不种了 ,专门当技术员。”见到靳尚红时 ,他正在同村果农高海军的葡萄园里 ,“这片葡萄树已经10年了,树龄老化 ,每年发芽迟,成熟期晚了半个月,亩产量也比丰果期少了1000斤”。

  高海军种了10亩葡萄 ,树龄最长的已经14年了。看着产量上不去,他跟技术员一起分析后,下决心今年采摘后就更新一批葡萄树。靳尚红说,“不仅果树要更新,葡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,我每年要参加不少市里组织的培训 ,将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村里的果农”。

  围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 ,敦煌先后同甘肃农业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国家桃产业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,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和关键技术 、瓶颈问题的联合攻关 。同时,敦煌采取培训到镇、讲座到村、示范到组、指导到户的办法 ,深入开展林果产业科技培训 ,每年举办技术培训200场次以上  ,培训林果种植户1万人次以上 。 (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)